奉虑:桓垭蛄全自动吸尘器_柰渗岿智能吸尘器_坚堋躏机器人吸尘器_鹤山仄虑奉公司

020-36052118

[email protected]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节假日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是谁影响我们“手麻、手痛”的肌肉?

2020-08-13 1523

  一说到手麻,很多病友都很担心害怕,害怕是不是压迫神经或者脊髓。其实手麻的原因真的很多。

  很多病友认为蚂蚁爬的感觉,或者缺血性的麻, 认为是颈椎压迫臂丛神经或者脊髓。

  其实最影响我们手麻的一个肌肉,那就是斜角肌,下面我们来讲一下。

  很多斜角肌引起臂丛神经卡压的病人,他往往是需要把手放在头后面,用这个姿势是可以缓解症状的,而且很多人你去问他,他说他晚上睡觉必须把手放在脑袋后面,然后头枕在手上或者胳膊上去睡觉,这样才能睡得着,放下来他就睡不着。

  其实这种就提示了,有可能你的斜角肌是紧张的。

  头枕在手上睡觉

  我们来看一下斜角肌的解剖位置定位,其实很多人的手麻,他都跟这个斜角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斜角肌这个地方它有一个颈动脉跟臂丛神经从这里穿过,所以说当斜角肌紧张以后,那么损伤以后这个地方,他一挤压对血管神经一造成挤压,他的手就会麻,而且他不光是手麻,他有些人会在他的上臂上臂的外侧,包括他的肘关节,包括他的手掌都会出现麻木的情况,疼痛的情况。

  斜角肌

  斜角肌是一个肌群,分为前、中、后斜角肌以及并不是所有人都存在的小斜角肌。

  前斜角肌起点附着于C3—6的横突前结节,止点附着于第一肋骨内缘以及锁骨下动脉前方、锁骨下静脉后方以及膈神经后方;最大的中斜角肌起点附着于C2—7的横突后结节,止点附着于第一肋骨上缘以及锁骨下动脉横沟的深处,前斜角肌附着点的后方;后斜角肌起点附着于C5—7的横突后结节,止点附着于第二肋骨外表面,它位于中斜角肌之后,上斜方肌与肩胛提肌前缘的深部;

  而小斜角肌是一块多变的肌肉,通常起点附着于C6—7的横突前结节,止点位于第一肋骨的内缘,小斜角肌位于前斜角肌深部。

  斜角肌功能

  当颈椎固定时,斜角肌收缩可以上提肋骨,以协助完成呼吸的吸气动作;当肋骨固定时,单侧斜角肌收缩可使颈椎发生同侧侧屈,双侧收缩,可协助颈椎屈曲;另外斜角肌还能提供颈椎中下段的稳定性。

  斜角肌损伤原因

  造成斜角肌劳损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头颈在侧屈、侧倾等某个姿势固定位持续时间过长。

  例如:写字、伏案工作、看书、看电视、打麻将、坐车等,使前斜角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造成过度疲劳而损伤。长时间提重物牵拉。

  因物体重而头部必须向相反的方向。这样在外力长时间的作用下,极易造成前斜角肌损伤。

  另外瘦高且脖子细长的女性极易发生斜角肌紧张。

  斜角肌损伤易被误诊

  1,斜角肌激发的上背部疼痛几乎总是被错误地认为是菱形肌引起的。2,颈部和肩膀的不安是斜角肌触发点激发的经典症状,也会被看成是神经性抽搐。3,斜角肌引起的胸部的关联痛则常被误认为是心绞痛。4,斜角肌引起的肩痛几乎在骨科总是被诊断为滑囊炎和腱鞘炎。5,斜角肌引起的疼痛沿着上臂的前后方向下传送,常被当成肌肉扭伤或者让神经科医生认为是变性的颈椎间盘引起的神经根压迫(根性刺激)。6,当激发点使斜角肌挛缩(短缩)时,它们常会沿着锁骨上提第一肋骨或者第二肋骨以及第三肋骨,并挤压穿过这个区域的进入臂部的血管和神经(神经血管滞留),它们阻断血流并干扰神经冲动,进而引起臂部和手部的疼痛、肿胀、麻木、针刺感和烧灼感(胸廓出口综合征)。7,前臂和手部的无力(无缘无故地掉东西),可能与神经的冲动干扰有关,手臂或手截肢后所出现的无法解释的“幻肢痛”实际也可能与斜角肌的触发点有关。

  几种斜角肌损伤的鉴定方法

  1、患者将头转向疼痛一侧,并且低头使下巴至锁骨上方的凹陷处。由于这个动作使斜角肌强烈的持续缩短,会导致近端或远端的疼痛。

  2、患者外展肩关节至水平位,并屈肘90度;接着肩关节继续外展使肘关节置于额头上方。该动作提高肋骨、增加锁骨下间隙能使疼痛立即或数分钟内缓解。

  3、手指伸直时屈指测试,当近远指间关节不能完全屈曲,而使手部不能握紧时,应考虑为斜角肌损伤。

  斜角肌治疗方法

  (1)压揉斜角肌起止点放松斜角肌

  2)斜角肌的拉伸:即患者头部健侧侧屈,被拉伸侧的手压在臀下做固定,对侧手跨过头部协助头部侧屈。当脸部向侧屈同侧旋转时,拉伸后斜角肌;脸部不动时拉伸中斜角肌;脸部向患侧旋转时,拉伸前斜角肌。

  斜角肌的自我保健

  1、睡眠时枕头高度不要过低或过高。

  2、减少头部前伸姿势以防止此肌肉活化。

  3、练习横膈膜呼吸  采用座位,微微的依靠在椅子上,以鼻子吸气,将腹部向外隆起。然后身体慢慢前倾,将气体从嘴巴中吐出。如此一来,下腹部内压力帮忙将横膈膜上推,并把空气往外挤出。可将此呼吸方法带到日常生活中。